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6543|回复: 9

关于九嶷派名宿关仲航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7 21: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请教一下各位,那位有关先生详细的生平介绍,以及想要学习关先生一脉古琴的老师在哪里?
发表于 2013-2-7 23: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州的韩廷瑶先生师从关仲航先生,不过老先生年事已高,据说不亲自教学生了。
发表于 2013-2-12 15: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求教关先生之子关崇煌先生,在贵州
发表于 2013-2-12 19: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泉 發表於 2013-2-12 15:47
可求教关先生之子关崇煌先生,在贵州

已去世
发表于 2013-2-12 20: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nachete 發表於 2013-2-12 19:32
已去世

崇煌先生!!! ???
发表于 2013-2-12 2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崇煌  
关崇煌(1939—2011)—清末驻藏大臣枯雅尔.讷钦嫡曾孙,生于北京,祖籍河北临榆。现从事古琴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中国琵琶研究会会员,中国古琴会会员、贵州省音协会员,贵州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琵琶学会秘书长。2003年任中国音协琵琶高级考官,贵州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琵琶、古筝专业考官。
关崇煌先生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关仲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九嶷派主要传人之一。关先生自幼随父亲学琴,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得其真传。他勤学苦练,继承了九嶷派的风格,深悟九嶷派的精髓。研习古琴之余,关先生还分别师从琵琶大师李廷松先生和著名古筝演奏家周西文先生系统地学习琵琶和古筝演奏。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后,关先生1954年加入琴会,并经常随琴会的古琴演奏家们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奏。
1956年,抱着建设祖国,支援西南的理想,先生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来到贵州,成为贵州省花灯剧团的第一代成员。从北京初到贵州,尽管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但先生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潜心研习古琴。即使在“文革”期间,古琴被当成“破四旧”对象而暗无天日,先生夫妇也被下放到不同的边远乡村劳动,一家人杳无音信,不能团聚的日子里,先生依然深深眷恋着古琴艺术,悉心保存父亲留下的古琴书籍、资料。艰难岁月里,他一边以其精湛的琵琶和古筝演奏技艺,随贵州省花灯剧团的乐队奏响在贵州的山山水水,一边孤芳自赏,寂寞地走在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古琴事业道路上,同样也将古琴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退休后,关崇煌先生坚持从事古琴演奏和教学工作,培养了近百名学生。随着古琴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逐渐被人们认识,尤其是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古琴获得了新生,广泛被社会了解和认同。先生同样焕发了青春,在古琴教学、演奏和琴学理论资料整理的劲头上更是干劲十足。为了继承和光大九嶷派古琴艺术,他勇挑重担,在贵阳创办了九嶷琴社,收集父亲关仲航先生的录音资料,整理具有九嶷派代表性曲目的曲谱,研究和传授古琴艺术,培养了众多弟子。弟子中,既有八九岁的少年儿童,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既有中小学生,也有大学生、博士生;有音乐教师、机关干部,也有社会工作者。真正一个百花齐放的艺术大花园。先生还与贵州省仅存的另外两为同辈琴家共同创办“播州古琴会”,开展一系列古琴演奏、雅集和交流活动,积极传播古琴艺术。
关先生一派儒雅之气。初识先生者,见其鹤颜童色,难以相信面前竟是年已古稀的老人。初闻其琴声,即刻被带入宁静致远的境界。崇煌先生人品高尚,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在名家荟萃的全国古琴大会上,先生为了让弟子获得锻炼的机会,放弃大会安排的演奏,让随同参会的弟子登台演奏。在教学中,全国许多结识他的斫琴人,希望他向学生推荐自己所斫的琴。先生无论亲疏远近,一律坚持以琴论质的客观标准,不好的琴绝不碍于情面而推介给学生,不怕得罪于人。谈及当年先生父亲因为收藏家王世襄喜爱而将所珍藏的现价值逾百万元的古琴相赠之事时,先生显得那么淡然。
先生教学要求很严,无论从演奏的坐姿、表情、指法,到对琴曲的理解,风格的把握,音准,节奏等,都要求一一到位。他时常教育弟子,既要认真学习领会九嶷派古琴艺术的演奏特点,又不能为门派所制约,不要有门派之见,要善于吸取各家之长,“这样才能使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积极投身于古琴事业,参加全国各种古琴交流活动,与当今古琴名家深入交流,以博采各家之长。听过他演奏的专家,无不称赞他深得九嶷派风格严谨,节奏精准,注重“吟猱淖注”之特点,更兼收技法规整,苍劲坚实,清微淡远,意韵悠长之风格。
关崇煌先生一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整理汇集父亲传承的古琴资料和培养九嶷派古琴传人上。他希望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愈来愈更广泛和深刻地被认识了解。为此,他用自己的心血,致力于古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为弘扬国粹古琴罄尽毕生精力。
发表于 2013-2-12 20: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泉 發表於 2013-2-12 20:16
崇煌先生!!! ???

前年去世

点评

http://www.xmwb.cn/wxpd/bhygb/mjbh/201002/t20100224_2628642.htm  发表于 2013-2-12 20:43
发表于 2013-2-12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洋人”就是高罗佩
日期:2010-02-24 作者:严晓星 来源:文汇报

高罗佩(右)与关仲航






    作为古琴爱好者,读到戴冰《琴记》一文(见2009年12月21日“笔会”),自然是欣喜的。文中提到的关崇煌先生,多年前就读过他回忆父亲关恩楫(仲航)的文章《琴声悠悠思慈父》,有些描述是完全可以对应的。比如这一段:
   
    记得第一次陪妻子携琴去关先生家拜师,在琴房的墙上看到一帧一尺见方的黑白照片,上面有两人隔一木桌面向镜头而坐,一是着长衫马褂的中年华人,微胖,一是西装革履的西洋人,桌上横放一张古琴。关先生介绍,绅士模样的中国人即他的父亲关仲航,洋人则是当年荷兰驻华大使;大使喜好中国文化,欲拜一古琴名家为师,但辗转多人,都不满意,最后才决定拜他父亲为师,理由极有趣:因为他父亲弹古琴,经得起西洋节拍器的考验——原来大使每见一人,即求一曲复弹三遍,同时掏出一架节拍器置于一旁,验证节奏是否一致……
   
    从关崇煌先生的文章,则可知那位“洋人”,即是鼎鼎大名的汉学家高罗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荷兰驻中国大使高罗佩先生为了学习中国古琴,几择其师,最后找到父亲,请求当面演奏一曲《平沙落雁》。父亲端坐雅室,手抚七弦,琴声古朴苍劲、跌宕徐疾……琴曲演奏完毕,高罗佩又请父亲重新弹了一遍。原来,高罗佩在暗中使用节拍器测试两次演奏的节律。当他发现分毫不差时,不禁为父亲的艺术造诣所折服,最终决定拜父亲为师。此事在当时的北京琴界传为了美谈。
   
    戴冰文中提到的照片,我有幸在杂志上见过,好像高罗佩的英文传记中也有。不过,这里一再说高罗佩是“荷兰驻华大使”、“荷兰驻中国大使”,应该是出于关崇煌先生的误记。20世纪30年代高氏到中国来访师学琴时,他还是荷兰驻日本大使馆的译员,或曰秘书。1943年他来到战时中国的陪都重庆,担任的也是驻华使馆一等秘书。直到他生命中的最后12年,他才先后担任荷兰驻黎巴嫩全权代表、驻马来西亚大使、驻日大使。但很遗憾,他从来没在最热爱的中国以大使的身份登场。
   
    只要说起高罗佩,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多半会想起他的《狄公案》系列小说以及《中国古代房内考》《秘戏图考》等性学研究著作,其实他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人,房间要布置成明代式样,太太要娶中国人,写中国旧诗,用毛笔著述。不仅如此,词人卢前还回忆说,高罗佩和他聊天,常常说:“在我们汉朝时候……”或“我们中国在唐朝……”看高罗佩自己写的文章,也不时可见“吾华”如何如何,的确是相当可爱的。他的古琴造诣,1945年与他见面的古琴家张子谦先生也说过:
   
    高君奏《长门》颇有功夫,惜板拍徽位稍差。据云能操八九曲。异邦人有此程度,尤其对于琴学一切,几于无所不知,洵足惊异。
   
    在这次见面之前的1937-1941年间,高罗佩已经完成了他这一生的绝大部分古琴学术著述:英文著作《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嵇康和他的琴赋》(Hsi K'ang and His Poetical Essay on the Lute)、中文著作《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的资料部分以及英文论文《中国古琴在日本》(The Chinese Lute in Japan)、《作为古董的琴》(The Lute as an Antique)、《琴铭之研究》。1943年到中国任职后,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琴人。因此,“能操八九曲”固属不易,“对于琴学一切,几于无所不知”才让张子谦他们“洵足惊异”。
   
    1968年学者饶宗颐得了这位琴友的死讯,为赋《高阳台》词,另一位香港古琴家、2008年以103岁高龄去世的蔡德允女史也有唱和:
   
    水带愁长,山萦梦远,骎骎几度飞葭。旧地琴尊,怎知今落谁家。星期月约都陈迹,更重重雾掩云遮。记当年,泛棹南来,雨细风斜。冰弦独抚怜清响,喜灯传客语,韵逸《平沙》。见说天风(高先生在蜀有天风琴社),娥眉曾占清华。谁知一曲《阳关》复,骤星沉、泪洒天涯。问何堪,寥落琴坛,秋月春花。
   
    1968年,中国内地“文革”闹得正凶。这时候偏偏失去了一位深深浸淫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友人,面对“寥落琴坛”的“秋月春花”,那一声“旧地琴尊,怎知今落谁家”,当真是动人!
   
    高罗佩诞生于1910年8月,再过些时,就赶上他诞辰一百周年了。这位早已走入历史的传奇人物,算下来离我们也不是多遥远。
   
    戴文中有一个小误:“1956年曾与北京古琴研究会及北京音乐学院研究所的专家研讨古琴的源流及技法,中国古琴学会将其所弹《水仙》及自谱的《归去来辞》、《平沙落雁》录制保存”——中国古琴学会是最近几年才成立的。当时是査阜西先生领导的古琴采访小组到各地走访录音,由中国音乐研究所(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存档。


发表于 2017-6-14 11: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崇煌先生有文《琴声悠悠思慈父》
发表于 2021-2-13 15: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4-20 06:22 , Processed in 0.01518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