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冊
查看: 2899|回复: 0

[其他] 十三評劉有恆<談詞/曲的「韻書」與詞曲「律譜」的晚於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5 08: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後由 孫新財 於 2014-9-7 10:04 編輯

/韻書」,與詞/律譜的晚於詞/曲出世
/皆先有曲子」,後有之鐵證
●「詩」亦不乏先有「曲子」後有「辭」
因「詩」的情況較複雜,於此,先不論「詩韻書」及「詩律譜」的晚於「詩」始出,為先有「曲子」後有「辭」的原委。
(!作者先有曲子後有」”之說,與歷史事實,及常理不合!)
(其實「詩」一門,除「律詩」依平/仄的音步(?)成律,不附麗(?)於「曲子」外,餘之「古詩」及「絕句」,與先有「曲子」,後有「詩」的關連大矣)。
()「詞」為先有曲子,知音(詞律)者,據以配「詞」,立下「範式」 (?)
(!作者自己也說:
填詞的文人知律而不知音
創腔的文人知音而不知韻)
為何「詞」起于唐代中葉?
論者或以李白為矯矢,或以竹枝詞等「曲子」為「詞」之祖。
但都是這些詩人,與後來的詞人的詩詞作,傳了下來。
當初李白等詩人,寫作之時,難道有一本「詩詞韻」及「詩詞律」之譜,可以據以訂平/仄,及「韻腳」嗎?沒有!沒有任何記載這些詩人、詞人拿著「詩詞韻」書,及拿著「詩詞律」譜,依內中所規定,應如何下平/仄、下韻腳。
這些「詞韻」及「詞律」之譜,都是後世出現的。
不亦怪乎。
(按:請勿言:早在北宋已有「詞韻」之書,因古人已證實其為偽書,詳見於《天祿閣曲談》)。
(!這有何奇怪可言?
只有符合事實理論」,才是正確的理論!
——故無論什麼理論」,都是整理自事實
烏有(作詞)事實晚於(作詞)理論之理?)
()「曲」為先有「曲子」,知音(曲律)者,據以配詞立下「範式」(?)
(!此說與樂史事實及常理不合!
填舊/曲方是依基本固定之樂譜的!
故依曲牌填舊詞/曲者
只須熟知曲律詞律聲韻即可
未必知音知樂
而創制新詞/曲的音樂
則必依字()行腔」,
否則聲與腔就未必相合!
古人沒有單純的器樂
所謂」,是必有」,甚至必有)
于「南/北曲」亦然。
為何「元曲」關馬白鄭等人的著作都已行世甚久,甚至其人已故去,於元末的周德清才審量這些才人的作品,而制出了曲韻之書的《中原音韻》?
到了明初的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才拿著「元曲」名作手的成品,分析歸納出某「曲牌」的文字的句數字句,及四聲(?)應如何如何的曲譜出來?
那麼像是初創「北曲」的玉京書會的關漢卿等書會才人,又是根據哪一本「曲韻」書,及「曲律」譜的「文字格律」,訂出每一「曲牌」的字句數及四聲(?)的,而據以編劇或寫散曲的?
不亦怪乎。(詳見於《天祿閣曲談》)
同樣的,為何「南曲」自北宋末及南宋初誕生以來,直到幾百年的元代大歷年間始有一本曲牌名稱集的《十三調譜》及《九宮譜》出世,而尚無一本真正的規定各曲牌「文字格律」的曲譜面世。
(有何怪乎?當然是:先有事實」,後有理論!
怎會先有(填曲)理論後才有依(填曲)理論(填曲)實踐?)
那麼像是初創「南曲」的書會才人,在「南曲」一直到明末始「曲韻」之書之前,自宋代以來,成百的寫散曲及劇作的創作家,又是根據哪一本「曲韻」書?及哪一本「曲律」譜的「文字格律」,訂出每一曲牌的字句數及四聲的。
這些「曲韻」及「曲律」詞格之譜,都是後世出現的。
而真正的「南曲」文字格律譜的曲譜,直至嘉靖年間的蔣孝,才據前人之作裡,擇優立為「範式」(?),把「南曲」每只曲牌的「範例」,於其所著的「南曲」譜裡列出來,給填詞者參考。
那麼,其前幾百年來的「南曲」填曲(?)創劇者,手上沒有「南曲」的「聲韻書」,沒有曲譜,又如何去填出每一曲牌的詞來?
而且一比較之下,多還大同小異,難道幾百年來,這些文人填詞時,腦中即出現天書可供參考,可以下筆不違聲韻及詞格嗎?
(詳見於《天祿閣曲談》)
這詞、曲的「韻書」,及「格律」的平仄,或「文字格律」譜的出現,都是詞、曲之後始出現的現象。
惟一(?)可以解釋的,即是:
詞、曲都是先有()聲及腔(旋律)
()詞人()曲人,依該一曲子的(旋律),去填出第一首的詞、曲後,
後來的()詞人()曲人,就或因不知音,只能依樣畫葫蘆,於是根據前人詩、詞、曲的文字,加以分析歸納,去尋找出其使用的韻腳的規則聲韻的規則(?),寫成詩詞曲韻之書,及詩詞曲律之譜,供後人模仿。(詳見於《天祿閣曲談》)
(!作者前言不搭後語——後來的詞人曲人,固然是依前人的「文字格律」(旋律?)聲調填詞填曲
但何以見得第一個創作此新詞、新曲的文人,必是根據已有的(旋律),創作的?
反之若竟是依「文字格律」(旋律?)填作此詞、曲的話那就不是第一個創作此詞、曲的詞人曲人了麼!
作者既說:文人多知生韻而不知音,則最多也只能寫成詩詞曲韻之書而已
又何嘗必能寫成詩詞曲律之譜?)
●『依字聲行腔』的『曲唱說』,正好與事實背反
後人之不「知音」者,於是發為詩詞曲都是『曲唱』(?),而為『依字()行腔(旋律)』者之說出矣。
不知此(『依字()行腔(旋律)?)說法如果要(?)成立,是一定是得(?)先從異人造出「詞律」及「詞韻」,寫著成書(?)
讓所有後生小子,可以手拿「詞律」及「詞韻」,寫下依韻/合律的詞(?)來;
(!怎麼個「一定」法?——先有事實方有理論!
後來的詞人曲人,才是依前人的「文字格律」(旋律?)聲調填詞填曲的
異人新作詞/又何須什麼手拿詞律詞韻」”,去寫下依韻/合律的詞/?)
於是每一詞/曲作者,可以「依字()行腔」,把詩詞曲「唱」出來。
(!作者前言不搭後語——出新詞曲/填出舊詞曲「行腔」、唱出來豈是同義呀?
前者是指「文」、後者是指「樂」呀!)
但推斷出來的因果事實,卻與史料所載(?)不合,反而歷史真相都與其『曲唱』背反,是應:先有曲子,才有詞曲的文字被填出來
(!填原已有的舊牌子才是依前人的「文字格律」(旋律?)聲調填詞填曲的
才是先有曲子,才有詞曲的文字被填出來
第一個填作此新詞、新曲的詞人曲人,又那有什麼該曲牌的(旋律),韻腳聲調……可供參考模仿呢?
故必是先有詞曲的文字,後由知樂者「依字(聲)行腔」,創唱出此曲牌的音樂旋律來。)
或知音者,可以包辨一手填「詞」,一手譜詞「樂」,如南宋的姜白石。
或一些才人創「曲子」,一些才人填曲牌「詞句」的,南宋及元代的書會才人。
(!宋詞/元曲都是有韻腳平仄聲調的文學作品
——與今時的歌曲創作先有詞或先有曲都有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若聲/腔相不相合?
真有所謂之「格律」的話,
則就當然是:
先有詞後有樂,
由略知聲/腔是否相合原理的樂人,
來「依字(聲)行腔」、「配腔」

烏有樂人
在尚不知「詞文」之韻腳平/(甚至聲調)之前
先作好(聲/腔相合之?)音樂
的事實與可能?)
(劉有恆)(取材自《天祿閣曲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本站|广陵散社区-中国古琴论坛

GMT+8, 2024-3-29 13:18 , Processed in 0.01422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